附件
第六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
(一号通知)
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是我国青年才俊交流成果、展现风采的最为重要的会议之一,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大会紧扣时代脉搏,落实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简称“青工委”)“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发现、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地质科技工作者,促进他们早日成才”的建会宗旨,相继围绕地质找矿、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两山理论和防灾减灾等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在推动学术创新、服务大局和中心工作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拟于2023年6月在湖北武汉召开第六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本届大会将以“青年地质工作者——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主题,引导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继续发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立足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交通强国新需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扎实开展地质资源、工程建设与环境效应调查研究,在非常规油气、清洁能源与新能源、战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长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响应、碳利用与封存、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策略、健康地质等领域主动担当、开拓创新、奋力作为,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与工程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会议主题
青年地质工作者——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二、主办、承办和协办单位
(一)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二)承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市深部零碳能源资源技术创新中心
(三)协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 中国岩石矿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联盟中国委员会
自然资源部深地科学与探测技术实验室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湖北省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湖北省地质局
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青年工作委员会
青藏高原北麓河冻土工程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
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产成矿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信息管理与数字孪生工程软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三、会议组织机构
(一)学术委员会
主 任:宋 扬
副主任:
陈尚斌 房立华 高剑峰 高永宝 胡彩萍 李世臻
梁 锋 孟 恩 聂海宽 宁伏龙 商朋强 孙 超
唐朝生 王 华 王力哲 王文磊 席明杰 许振浩
于海军 岳 文 张明林 张维生 赵存良 宗兆云
(二)组织委员会
主 任:梁 锋
副主任:蒋 恕
委 员
蔡建超 曹 明 杜炳锐 鞠 楠 孔繁良 雷国明
冷成彪 李 平 李大鹏 梁 健 梁 宵 刘 凯
刘晓磊 刘叶青 刘志强 裴万胜 邱昆峰 任治坤
石许华 覃永军 谭静强 王 莉 王 楠 王 涛
王 伟 王梦玺 许 博 薛融晖 杨德彬 于胜尧
张 涛 张 薇 张 文 张达玉 张艳飞 赵存良
周 铸
四、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3年6月9日至6月12日
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五、会议交流形式
会议交流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等。
大会特邀报告发言时间为30分钟,其中报告25分钟,讨论5分钟;
专题会议发言时间为20分钟,其中报告15分钟,讨论5分钟。
六、会议交流内容
(一)大会特邀报告
见大会二号通知。
(二)会议研讨主题
专题研讨仍在征集中,请有意成为专题召集人的专家于2023年3 月10日前向会务组提交专题名称与已确认的报告题目。具体反馈格式, 详见附件1。最终确定的专题与召集人信息等将于二号通知列出。目前初步设臵主题如下:
1.矿产资源成矿作用与理论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我国区域成矿背景与机理,大型及超大型矿床成矿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包括成矿过程与物质来源、同生、表生过程与成矿作用,深部成矿理论体系,重大成矿事件与成矿规律、矿床模型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华南陆内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
(2)华北克拉通裂解过程及成矿作用
(3)青藏高原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
(4)中亚-天山及帕米尔高原型造山与成矿作用
(5)稀有稀土矿床成矿作用与勘查进展
(6)大宗矿产成矿理论与勘查进展
(7)关键金属富集规律与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8)国际战略矿产勘查与研究进展
(9)战略非金属矿及新能源新材料矿产成矿作用、勘查与开发应
用
(10)数值模拟等方法与深部地质作用规律研究进展
2.矿产资源勘查方法与技术进展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国内外近年来矿产资源找矿新思维、新
思路,新的地质、物探、化探、钻探勘查技术方法与找矿突破成果等,推动新方法技术应用,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现设臵如下专题:
(1)地球物理勘查装备技术研发与应用
(2)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及其在勘查中的应用
(3)航空地球物理技术及其在勘查中的应用
(4)遥感技术在勘查中的应用进展
(5)地面及井中矿产勘查技术及应用
(6)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及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7)矿山修复与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进展
(8)成矿系统多尺度探测与区域成矿预测方法技术
(9)矿产资源勘查、预测及分析的软硬件新进展
3.找矿突破的钻探关键理论、技术和装备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围绕分析钻探理论和技术装备的创新需求,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钻探关键理论、技术和装备等研发研讨,推动勘查技术钻探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创新研发与应用示范。现设臵如下专题:
(1)绿色勘查钻探新技术新方法
(2)自动化智能化钻探技术与装备
(3)环境钻探新技术新装备
(4)深部岩心钻探技术与装备
(5)非常规油气钻探技术与装备
(6)大型钻探工程管理与安全生产
(7)重要矿山(油气区块)钻探技术示范应用
(8)煤矿水害防治及水资源保护利用
4.深层油气地质及勘查开发进展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深层油气成盆、成储和成藏的前沿理论、及勘查开发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工程核心技术的应用成果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深层原型盆地分析
(2)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成储机理及预测
(3)深层碎屑岩储层成储机理及预测
(4)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及富集机理
(5)深层油气勘查技术进展
5.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进展
交流内容:本主题以非常规油气为研讨目标,主要针对页岩油气、煤层气、致密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油砂、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进展。现设臵如下专题:
(1)页岩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进展
(2)煤层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进展
(3)致密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进展
(4)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进展
(5)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技术前沿
(6)非常规油气储层表征、评价与赋存机理
6.油气地球物理
交流内容:围绕常规与非常规储层地球物理勘探预测中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展开交流,涉及岩石物理、微观评价、多尺度表征、地球物理物理资料处理解释、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人工智能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岩石物理实验与理论
(2)数字岩心技术
(3)储层多尺度表征
(4)地球物理资料处理
(5)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
(6)人工智能与油气地球物理
(7)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
(8)其他相关技术和理论
7.煤系矿产地质科技进展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煤及其伴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进而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现设臵如下专题:
(1)煤地质学基础理论研究
(2)煤炭资源低碳清洁利用地质保障
(3)特殊煤炭资源(富油煤等)勘查开发
(4)煤系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5)煤层气与煤矿瓦斯高效开采
(6)煤矿智能化开采精准勘探
8.中深部地热能勘探与开发进展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中深部地热能资源形成的机理、勘探相关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增产措施、颠覆性技术和高效综合利用技术,进而推动地热产业的快速发展。现设臵如下专题:
(1)地热资源成因机理
(2)地热资源勘查技术
(3)地热资源评价技术
(4)高温高压水岩作用
(5)高温高压岩石力学机制
(6)地热开发新技术
(7)油田地热勘探开发实例
9.海洋地质过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交流内容:本主题以海洋地质、海洋资源与环境为目标,主要研讨大陆边缘与深海盆的结构、构造与演化,海洋油气资源富集机理与勘查理论,海岸带与深海沉积过程及其矿产资源-环境效应,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与成矿机制,海洋油气与水合物资源富集机理与勘查理论,海洋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控,海洋地质勘探与观测技术进展,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技术方法和典型经验等国内外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战略问题,为我国海洋资源环境的利用和保护提供借鉴。现设臵如下专题:
(1)大陆边缘构造演化
(2)大陆边缘沉积与源汇体系演化过程
(3)河口、海岸带与陆架沉积动力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4)深海盆地沉积动力过程及其资源效应
(5)海洋油气富集机理与开发技术
(6)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机理与开发技术
(7)海底矿产资源成矿机理与开发技术
(8)海洋地质灾害机理与工程风险防控
(9)海洋地质勘探与观测技术进展
(10)海洋地质环境模拟与预测技术进展
(11)海洋环境监测、保护与生态修复
(12)海洋调查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相关立法研究
10.基础地质研究进展
交流内容:本专题将研讨地质学、地球化学、固体地球物理学、海洋地质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发现、方法、技术、成果及应用新进展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地史时期生命与环境的协同演化
(2)区域基础地球物理探测与研究
(3)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监测与研究
(4)地层韵律、古气候与海洋演化
(5)碎屑沉积学与化学地层学研究进展
(6)晶体学、矿物学与火成岩研究进展
(7)寒武纪早期生命与地质环境协同演化研究
(8)克拉通、俯冲带与造山带研究进展
(9)地质力学与大陆构造变形
11.碳利用与封存(CCUS)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二氧化碳在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咸水层、煤层、玄武岩、水合物、水热及干热地热储层等不同介质中的渗流与封存理论、实验、数值模拟、技术、方法、人工智能、案例分析及创新成果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二氧化碳在油气藏利用与封存中的地质不确定性及应对机制
(2)二氧化碳在煤层及页岩利用与封存中的吸附解析
(3)二氧化碳与储层地层水的溶解与矿化反应
(4)CCUS与地热及氢气技术集成应用
(5)人工智能辅助二氧化碳利用与封存风险与决策分析
(6)世界级CCUS经典案例分析
12.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及勘查进展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环境的理论、发现、方法、技术、成果及应用等,包括但不限于地下水流动系统演化机制、地下水环境演化理论、地下水与人体健康及与生态环境关系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3.生态地质研究进展
交流内容:本专题将研讨生态地质、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专业领域的理论、发现、方法、技术、成果及应用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生态地质调查、监测、评价及区划方法进展
(2)山区生态地质调查与研究进展
(3)平原生态地质调查与研究进展
(4)生态地质服务生态保护与修复进展
14.城市地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城市地质理论与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新进展,城市地质成果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经济建设发展与国计民生问题、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生态地质调查与生态保护修复技术体系进展
(2)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保护
(3)地质灾害评估、监测、预警与防治研究进展
(4)城市地质理论方法与成果应用
(5)喀斯特地区城市集群建设中的重大地学研究进展
(6)耕地质量调查重要进展及应用
15.城市地下空间智能探测、物联感知与灾害预警
交流内容:本主题围绕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感知与安全利用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关注主/被动源联合、分布式光纤等新兴探测手段、工程物联感知系统构建和多源数据处理方法,针对不良地质探测、地下空间利用、地下工程防灾等方面进行交流。现设臵如下专题:
(1)城市地下工程探测技术方法与装备
(2)地下工程不良地质探测方法与技术
(3)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及隐患识别
(4)地下工程的自动化监测与物联感知
(5)地下空间与工程的三维建模与分析
(6)基于多源感知数据的地质灾害预警
16.地震与地质灾害链机理及减灾策略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探讨地震灾害发生、传播及扩散的链生机理及减灾策略等,重点聚焦破坏性地震发生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特征及其影响评估,地质灾害多尺度形成机理、风险评价、监测预警与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应用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地震灾害链生机理研究
(2)强地震灾害链风险评估
(3)地震灾害防灾减灾策略
(4)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机制研究
(5)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6)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理论与技术
(7)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与应用
17.寒区工程地质环境与灾害
交流内容:本主题主要研讨寒区重大工程建设中面临的冻土工程、寒区环境、地质灾害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现设臵如下专题:
(1)冻土物理与冻土力学
(2)冻土多物理场耦合理论
(3)寒区工程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技术
(4)寒区工程数值方法
(5)人工冻结及新能源利用技术
(6)寒区工程材料研发与应用
(7)冻土固碳增汇新理论、新技术
(8)极地环境与工程
18.自然资源经济与管理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自然资源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等宏观问题,国家和地区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价、开发、利用的科学管理问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能源资源供需形势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2)矿产资源规划、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3)矿产资源政策法规与矿业权管理
(4)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负债表
(5)生态修复、补偿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19.地质遗迹、地学科普与教育与旅游地学
交流内容:本主题主要研讨地质遗迹管理和保护的信息和经验, 地质遗迹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采取的措施;提高公众地学素养的方法和手段,地学科普的成果经验,地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旅游资源的发现、评价、开发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地质遗迹的研究、评价、管理与保护
(2)地质科普与教育产业发展
(3)全域地学旅游资源普查重大进展及应用
(4)地质文化村、地学旅游文化村(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
(5)自然保护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地质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近年来我国地质实验分析测试技术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在基础地质、找矿、矿产综合利用与评价、生态与环境等的应用进展。现设臵如下专题:
(1)地质年代学新理论、新方法及应用
(2)矿物原位微区元素-同位素测试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21.地学大数据与数学地球科学
交流内容:本主题将研讨地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对地观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数据驱动地球科学知识发现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等。现设臵如下专题:
(1)地质大数据获取、存储、挖掘、表达与知识发现
(2)无人机、雷达、VR/ AR等技术在地质中的运用
七、会后地质考察
会后地质考察将突出湖北宝贵地质资源、优势能源矿产资源、重大地质工程等内容,具体路线设臵详见二号通知。
路线一:宜昌秭归黄花场-王家湾金钉子路线(共三天,第一天武汉到宜昌和室内介绍,第二天野外,第三天返回)
路线二:黄石大冶铁矿-国家矿山公园研学路线(一天,大巴车早上武汉出发,傍晚返回)
八、会议论文摘要集
会议拟于《地质论评》出版论文摘要集(增刊),篇幅限2页,共 2000-4000字(含图、表)。请严格按照模板(附件2)撰写论文摘要。提交论文摘要的word格式,附作者联系方式(手机号和邮箱地址),评审通过的文稿方能发表,收稿截止日期为2023年3月25日。
投稿邮件的主题格式为:主题序号+专题序号+作者名字+投稿题目+作者单位,例如:15-(1)-李四-基于分布式三维激电的地下工程方法与装备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投稿邮箱:youth2023abstract@126.com,联系人:薛老师,电话:18510693527。
会议注册系统将于2023年 3月30日开放,请通过邮件形式投递摘要的专家,在线注册并按专题正式投递,详见二号通知。
九、专辑征文与投稿要求
除出版上述会议论文摘要集外,本次会议已与国内外一些重要期刊达成协议,将于大会举办之前以正式期刊论文的形式出版专辑。
目前已达成出版意向的期刊、专辑内容、专辑负责人及投稿邮箱等详见下表。论文投稿需报送全文,请用word文档排版,论文编写格式及要求请登录相应专辑出版期刊网站查询,所投稿件由各期刊编辑部和大会组委会共同组织审稿,符合期刊要求方可录用,如录用文章 较少,则在刊物中以专栏形式发表,采用稿件的版面费由各期刊编辑部按标准收取,投稿请注明本次会议名称(第六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稿件务请投到相应专辑的邮箱,所有期刊正刊论文全文投稿截止日期 为:2023年5月10日。
欢迎国内外地质领域的软硬件设备、图书等供应服务商在会期间进行展览,热忱欢迎实力雄厚、愿意为青年地质工作者成长助力的企业、事业单位、个人赞助本次会议。同时欢迎具创新性的软硬件地学服务商,报名参加主题2下设的专题(9),开展软硬件学术交流活动。有意者请联系:匙老师,邮箱:geoyouths@126.com,13501365025。
为发现并宣传地矿行业的青年榜样、优秀典型,创新技术与关键装备,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拟联合相关媒体等共同策划GEO-TED节目,欢迎积极报名,提供优秀案例。有意者请联系:周老师,邮箱:geoyouths@126.com。
附件:1. 专题相关表